偷我弟的.....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8 期
作者:王茜穎、黃宥寧

法國人怎麼對付全球化?《商業周刊》和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
系列論壇,邀請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與陳國慈、龍應台對談法國
人的全球化策略。


『全球化等於標準化嗎?』不,至少法國不是。

「台北沙龍」座談會一開始,擔任主持人的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拋出
上述問題。她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在平衡全球化挑戰與保存國家核心
文化上的成就,像法國一樣。透過全球化的資本市場,「法國精品」席
捲全球時尚;境內不產咖啡豆,卻是咖啡迷的朝聖地;法國文化,讓人
一接觸就明白他的獨特性。

是什麼樣的思維和對策,使法國能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Jean-Claude Poimboeuf)說,需要一些「
管制」。

心態:不能讓市場決定一切 政府應提供補助及保護

以電影產業為例,好萊塢的八家片商壟斷全球八五%的電影市場,在歐
洲占有七○%的市場,在台灣,這個比率高達九成,有些年度還占了九
六%。「很可惜,台灣幾乎是沒有電影產業了。」潘柏甫講得很輕,但
很清楚。

在法國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的比率約是四○%,全歐洲最低。全世界
都看好萊塢電影,為什麼法國電影仍舊強勢?「不能全交給市場來決定
,否則多元文化將面臨危機!」支撐法國電影歷久彌新的秘訣,就是法
國政府對電影的補助與保護機制。

手法:規定回饋及自製比率 透過制度,確保文化多樣

法國政府甚至讓好萊塢電影掏出錢來,培養法國本土的電影人才。每一
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將提撥一一%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
此外,無論商業或公共電視台都得回饋五.五%的營收給法國電影,並
規定四○%的節目必須是法國自製,提供法國電影與節目財務資助和播
放管道。

這些經費由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統籌分配,其二○○五年從電影院、電視
和錄影收取的營運基金就高達四億九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兩百一十二
億元)。法國的做法,被許多主張自由競爭者批評是「保護主義」,但
法國人卻認為電影不能和一般商品相提並論,在關鍵的一九九三年關貿
總協(GATT)的烏拉圭談判中,法國以「文化例外」拒絕美國開放電視
與電影市場的要求,並設下配額制,非歐洲生產的電影不得超過國內市
場的四○%,為文化多樣性留下一塊喘息和生長的空間。

潘柏甫驕傲的說,[1;33m正因為這些管制,巴黎是世界上電影種類最多的城市[m
,「有些電影你甚至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但他們讓巴黎成為世界的
電影首都。」 (這一段實在心有戚戚焉,瘋狂敞開下的台灣,很多真正
的電影傑作要到台北,或是透過特殊管道才看的到,一般地區的獨特性
逐漸消失,意欲取而代之的本土性又不成氣候,最後就被徹底同化。)

南韓也模仿了法國的電影配額制。一九九五年南韓政府立法規定:電影
院每年至少播放一百四十六天的國片(編按:此規定因美國施壓,在二
○○六年改為七十三天);且若片商要進口外國影片,必須先製作至少
四部國片。

一九九五年南韓國內市場的國產電影市占率還不到二一%,爾後隨著法
令支持、品質提升而一路攀升,到二○○一年,市占率已達五○%,二
○○六年突破六○%。而韓片在九五年只有十五部出口,二○○一年「
韓流」開始發燒,外銷突破一百部,二○○五年突破兩百部,產值高達
新台幣二百五十億元。

反觀台灣對全球化全盤開放的態度,不是讓台灣走入世界,反而是走出
世界電影的版圖。「好萊塢那個好看的怪獸一進來,你自己的電影產業
以及電影人才,就是死路一條,因為你根本沒有因應的對策。」龍應台
說。

自覺:獨一無二的文化 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法國人到底怎麼「對付」全球化?龍應台追問,當全世界好像被星巴克
、麥當勞連鎖了,為什麼巴黎的街頭,左岸的咖啡館依然高朋滿座?當
全世界都彷彿擋不住「英語化」、「美國化」了,法國如何堅持「法國
化」?

除了管制,另一個關鍵在「文化自覺性」,潘柏甫說。法國政府無法阻
止星巴克、麥當勞這些全球連鎖企業的入侵,但法國人意識到全球九千
八百多家星巴克都懸掛著標準化的招牌,用同樣的咖啡杯,提供分毫不
差的服務與商品,讓生活與城市看起來都一個樣。

龍應台觀察,「他們自覺到消費的行為,會使整個城市長得不一樣。他
(消費者的自覺)影響這個社會,超過政府的保護措施。」而台灣正是
缺乏文化主體性的自覺,以至於「什麼東西進來,你就變什麼樣子。」
遲至二○○四年,法國才開了第一家星巴克,至今有二十三家(編按:
只有法國十五分之一大的台灣,已有超過一百家的星巴克),而且多數
位於遊客區。

法國人還是喜歡上地方的小咖啡店,因為咖啡店老闆已經變成他們的朋
友,他們也習慣了法國咖啡的原汁原味。對二○○六年湧入法國的七千
八百萬名觀光客來說,左岸咖啡、法國電影、跟艾菲爾鐵塔代表著法國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最大的吸引力。

「如果法國跟那些被全球化同質化的國家長一個樣,你覺得法國還會是
世人心目中最想去的目的地嗎?」潘柏甫反問,回應他的,是台下的一
陣輕笑。

法國的吸引力,就在於他能提供不同於全球化的[1;33m「另一種選擇」[m。潘柏
甫分析:「我們要如此用心爭取(fight)文化多樣性,是因為我們希望
外來的人能夠欣賞法國文化,同時也希望法國人能夠欣賞外國的文化。」

這種多樣性造就法國獨特風貌,讓法國成為藝術、文化等創意產業的發
想天堂;但以多元文化做為號召而施行的保護主義管制政策,需要更細
緻的檢驗。

隱憂:多元文化內外有別 對於移民族群包容度低

二○○五年底,巴黎長達三週的青年暴動,燒毀汽車、破壞公設、逾千人
遭到逮捕。失業、絕望的北非裔、阿拉伯裔移民湧上街頭,是殖民,也是
全球化下的結果。

法國人所謂的多元文化主義,受到嚴厲的質疑:保護多元文化,是保護受
到強勢美國文化威脅的法國文化,但對內處理族群、文化多樣性時,卻缺
乏包容的胸襟?多元文化是否只是為法國提供一個保護傘?

龍應台提出尖銳的問題:「如果有一天是你法國電影占台灣市場的九七%
,占據全世界市場的八○%,你那時候還談不談文化多元?」

潘柏甫回應:「法國化全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不希望看到所有人
都說英語,也不希望所有人都說法語。」全球化是進行式,以文化自豪的
法國,挑戰正接踵而來。
(現在說的都是漂亮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a 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