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像讀MBA啊,很多人不能明白為什麼有的學校有的是實務導向,就ㄧ直作案子ㄧ直做,做了以後同樣的問題又不見得會再出現,因為我以前也是抱持著遲疑的態度,結果自己讀書之後,才發現這真是訓練人頭腦的好方法,因為在每個案例裡面,我們要不斷的做出判斷和規劃,很多事情也沒有對或錯只有成功或不成功,那麼就是不斷的訓練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妳知道要如何在茫茫大海當中找到線索,怎麼分析事實,然後怎麼做決策。

所以之前跑各部門的時候跑到財務部,財務長開玩笑的問我說,妳覺得花了幾百萬讀書值得嗎?這樣投資報酬率怎麼樣?還有妳得到了什麼?

我回答說這當然值得啊,教育是最好的投資,這種投資是穩定又不虧損的投資,他的投資期可以拉長為ㄧ個人的一生,至於我得到了什麼,我覺得我得到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整個思考模式的轉變,還有宏觀的視野。

以前的我想事情比較散亂,其實很多過程只是阻擾結果不是導出正確的答案,思考比較沒有那麼清晰,而且想破頭了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是因為頭腦不停的受到思考的訓練,就慢慢到了判斷事情比較精準的程度,還有受到同學老師和環境的影響,看事情會用比較高的角度去看,而且比較全面,看得也比較遠。讀書的時候,吸收的知識都是最前衛領先的知識,但是過了幾年,這個知識就慢慢成為common sense,所以真的我覺得對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思考方式的轉變。

這幾天都在跟朋友討論我們的學習或工作如何影響我麼的人生,也挺好玩的。

財物長曾經跟我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T account,一邊是借,一邊是貸,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credit多(優點多),他就是有貢獻有價值的人,一個人debit多(缺點多),這個人就是吸收社會資源沒有貢獻的人,我們把一個人的價值用借貸量化之後,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哪種長處讓自己加很多分,哪種缺點會拖垮自己,然後找出自己的價值要怎麼定義。

那麼我一個同事是讀某長春藤聯校的公關碩士,她真的就超級注重溝通的,我跟她說一些家務事,她就問的問題就像是“你們有好好溝通嗎?“,“妳覺得妳所表達的訊息跟他接收到的訊息是一樣的嗎?“,“那妳說來聽聽妳是怎麼跟他講的?“......然後她就超級像個活公關,全公司上下都認識她,而且她跟誰都能聊上幾句,她表面上很溫和,但是非常具有競爭性。然後她遇到我這個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分析的個性,她的口頭禪都是“我覺得妳真的想太多了“,“其實這件事情知不知道好像都沒關係,只要順著走下去見招拆招就好了“,“事情應該很簡單不會很複雜吧“。

那麼我跟另外一個同事就兩個人根本是ㄧ個板子印出來的,接收到新的訊息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始問問題蒐集資訊,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問題在哪裡,然後慢慢narrow down到一兩個可能性,再去驗證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然後規劃未來。

所以常常公司發佈什麼未來的規劃,其他人還在wow聲中,其實我們早就心裡都有所準備了,因為我們早就集合所有可能的線索,拼湊出大概的藍圖。然後我們最愛問的就是“為什麼?“,尤其如果人家說話有破綻,會危害到我們資料蒐集的完整性,就會拼命問下去,不過有時候別人吹牛或誇大的時候,就會不小心讓人家出糗。

例如那天我們兩個跟一個朋友出去,那個朋友就說她之前讀完書曾經在某投資銀行呆過,當時薪水美金幾十萬,我跟那女生兩個人頭腦就開始轉了:她現在三十二歲,在現在的公司呆了四年,讀碩士讀了兩年,一年在自己家裡的公司,兩年在某間公司做法律相關的,那麼她在那間公司呆的時間應該有ㄧ年上下,但是她又不是學finance的,到投資銀行的機率不高,何況是那麼大的公司,那她大概只能做助理之類的工作,但是她說她年薪那麼高,又不可能,而且是她人生哪個時間點做的呢?因為剛畢業又不是本科系不太可能到那邊上班,可是之後她中間插入薪水還那麼高,還是她做的是併購案法律的那塊,真的有點怪。

她才說完我們腦袋已經跑完那麼多東西了,而且找出事情的破綻,果真我跟那個同事兩個就同時開口了,她問“妳在XX哪個部門?做什麼?“我問“妳是回台灣前去的還是剛讀完書的時候?“

那女生一口氣被兩個問題攻擊,有點愣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我就問她妳做M&A還是PE?她說她做規劃,我說財富規劃嗎?她說,喔,是啊。我同事又開始問說妳是什麼時候去的,她說碩士剛畢業的時候。

當時我就知道她說謊,如果不說謊也是誇大,可是我同事還在鑽研她話裡面的問題,還要繼續問下去,我就給我同事一個眼色,要她不要繼續問下去,不然人家會很難堪。

就這種事情常常發生啊,像那天遇到我朋友的朋友也是,說他興趣嗜好,我問他去過東南亞哪裡,他說了一堆地方,結果我一問發現他根本很多地方都沒去過。

可是其實常常我都會給人家留面子,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好,不用讓人家難堪,甚至有時候要幫人家打圓場,因為沒必要因為這種事情讓自己當bitch。

不過有個我當品牌經理的朋友,電屬下電廣告公司慣了,她真的就完全不給人家後路走,她是做保養品的,那天廣告公司推一個提案,她默默的聽完不講話,廣告公司的人講的天花亂墜,然後她的憤怒也累積到了極限,廣告公司問她怎麼樣,她劈頭就說“這個構想應該是給洗衣精的吧?“廣告公司聽了嚇一跳就只好承認原先是這樣沒錯,她接著還嗆聲說“在XX跟XX的中間原來的台詞應該類似濃縮新配方之類的吧?“廣告公司真的就落荒而逃啊。

像最近房貸的問題我跟我那同事看得超刺激,每天跟追陳冠希事件一樣一直不停的查進度,一堆銀行被併購,連lehman brothers都被蒐購真的很誇張,然後花旗銀行是此事件最倒楣的人啊,中東王子資金投了兩次都噗通一聲沒下文,當時聽了就很爽因為可見問題真的很大,漏洞大到大石頭丟到海裡連個水花都沒有,就超級看好戲的心裡,之後開始狂裁員,裁完還不夠說要裁撤整個部門,我們兩個每次看到新聞,就會開始討論花旗的下一步會怎麼走,猜中就很開心,猜錯就檢討為什麼猜錯,後來演變成整個組織要重整,很多部門都要切割掉,現在他們三個BU,要開始"get rid of hobbies and get back to business",我們現在期待的是報紙會怎麼討論裁撤部門之後的效應,因為現在金融業大家都不好受,不要裁員都偷笑了,如果裁撤部門,一定很多像花旗的高階主管也跟著被裁,那麼其他公司在裁員的壓力下,ㄧ定會升遷自己公司內部員工,不會用外面的空降部隊,這些人的未來也會受到影響,會不會反正大家都賺飽了就提早退休呢?

這就是學行銷業務經營類的人在意的事情啊。

如果說我們focus的是在narrow down和解決問題,那麼做金融的人,他們真的什麼都算return,不管是他們time management或擇偶或做規劃,而且我們發現職位越高的人越走火入魔,像我們就講到一個共同的朋友就超誇張,他就隨身帶著blackberry,根本他的人生就是被黑莓機控制著,他會不停的查新的資料,規劃行程,planning,ㄧ切都要最小風險最高報酬。

在日常生活這樣就算了,可是他是走火入魔到假日行程都要規劃到可以做ㄧ百萬件事情,做完就"check, next“這樣,彷彿他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達到預設目標,按著check list走這樣,然後他休假日的兩天大概是我一個月休假日能夠做的事情,就連去散步這種事情都有時間限制,超誇張。(因為走太多了utility下降,時間的投資報酬率就減低了)

我朋友在投顧公司的也說,他老闆就超恐怖,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浪費,都要會面把事情處理好,那麼剛認識一個人就會開始打量個人,估算出這個人可以帶給自己多大的價值和利益,然後決定要跟這個人多要好還有值得花多少時間在這個人身上,就真的他的人生整個人就圍繞在ROI上打轉。

我覺得朱先生到高盛之後也有改變,像他之前跟那個模特兒在一起,應該也是事先估算好那個女生的快樂產值,等到產值開始比不上他做其他事情或跟其他女生約會的時間報酬率,他就想盡辦法要把那女生給甩掉。我問他那女生是哪裡不好,他說“she's not that fun anymore. i'd rather spend my time doing something else.“

那天我朋友講到他一個女生朋友也是,就會搜尋身邊條件最好的男生,先做觀望同時找尋新機會,等到沒有新機會了,就會進攻,得到之後繼續觀望,反正她要的很簡單,就是最高的報酬率,我跟我朋友(他是做財務比較有心肝可以當朋友那種)討論說這樣會不會太現實了,他說,每個人對快樂衡量的意義不同啊,他說我比較感性,在談戀愛的時候,是用“藝術家“的方式去談戀愛,就是感覺感性知性為主,但是他說這不代表對那些人來說,他們得到的快樂的感覺就比我們少,因為這種事情沒有對或錯,只是每個人的差異罷了。

我時間不夠了,要出門上班去啦!下次再來講我之前公司工程師的思考模式如何套入他的的愛情故事裡面,就更妙了。

我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有趣,大家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但是內心世界和思考模式的差異卻非常大,這就是人類行為有趣的地方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a 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