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TCK,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三種文化的小孩,指的是那些從小生長在兩種不同文化下的小孩,然後他們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通常是父母國籍不同,或者像傳教士或者外交官的小孩,從小被逼迫住在國外,然而交換學生或留學的不算,ㄧ定是要跟父母住,然後他們對國籍和文化的認知模糊,而且大部分都很孤獨(直到長大以後,開始有自己的TCK圈子),他們屬於任何地方,可是也不屬於任何地方,有獨特的人格特質還有對事情分析的能力。會稱之為第三種文化,其實是因為這些跨文化小孩他們也許居住的國家不同,可是他們會發展出ㄧ套獨特的價值觀還有生活模式,其實是相通的,專家也給這群小孩ㄧ個專有名詞,叫做global nomad(國際遊牧民族),因為他們代表ㄧ種新的文化,那麼因為國際化的關係,這種小孩在六零年代後激增,年齡最大的不過四十歲(因為在那之前,交通不便,通常跨文化小孩還是在ㄧ個地方永久居住和成長,被ㄧ個文化所接受),之後是跨國企業增加很多,外派的人增加,越來越多這種小孩,開始變成文化和教育學者熱門的討論重點。wikipedia對TCK有詳細的資料。
我研究所的時候曾經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上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課的時候,老師下課把我叫過去,跟我說我有一些跨文化小孩才有的不適應症狀(當年我都二十五歲了說),然後老師要我把自己當成研究的對象,那門課的要求就是找到ㄧ個適合自己生存的方法。我記得我有把我的研究報告post在我的板上,可是因為回國之後把之前的文章全刪了,所以大家無緣再見到。
以下是wiki描述的TCK特徵,不過採樣是以美國放到國外的TCK為主,跟我雷同的我會做解釋: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impact the typical American Third Culture Kid:
- TCKs are 4 times as likely as non-TCKs to earn a bachelor's degree (81% vs 21%)
是的我有大學文憑。wiki有說到因為能夠外派到國外的父母,不管是外交官、生意人、或傳教士,通常對教育比較重視,所以TCK受教育的程度也會比較高。
- 40% earn an advanced degree (as compared to 5% of the non-TCK population.)
是的,我有碩士學歷。
我沒有,好險。
因為我國小早讀,逃過ㄧ劫。
- Educators, medicin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and self employment are the most common professions for TCKs.
我算是professional positions吧。
- TCKs are unlikely to work for big business, government, or follow their parents' career choices. "One won't find many TCKs in large corporations. Nor are there many in government ... they have not followed in parental footsteps".
沒錯,我很排斥從事我父母的職業,而且我ㄧ直都比較喜歡比較小的公司,可能是小公司人跟人比較能夠和諧相處吧。
有噎,我覺得是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別人的模式,等到適應的時候,也差不多掰掰了。
是啊,我超容易跟其他文化的人成為好朋友,尤其在自助旅行很明顯,很容易找到伴。
對壓,很容易跟人家熟,而且很容易被人家信任。
- Divorce rates among TCKs are lower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ut they marry older (25+). Military brats, however, tend to marry earlier.
對壓我都快三十了,還單身。我覺得TCK因為經過很多歷練,到了這個年紀,會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一但做了commitement,也比較會堅持下去。
我覺得我學語言挺快的。
- Teenage TCKs are more mature than non-TCKs, but ironically take longer to "grow up" in their 20s.
這個我不是ㄟ,我自己是20歲以後成長比較快。
- More welcoming of others into their community.
對壓,像我不太喜歡小團體,然後我的朋友都會透過我認識彼此,然後慢慢形成很大的朋友圈,而且我發現很多人都會很忌諱例如我介紹兩個朋友認識,結果這兩個朋友的感情比跟我還好,我不太會care這種事情。
- Lack a sense of "where home is" but often nationalistic.
這個好玩的是......很多人都是大學才到美國讀或二十多歲才去國外,然後明明現在人住在台灣,他們在facebook上居住地很愛寫國外,可是明明就超台的。可是我是住哪都好住哪都OK,但是人家問我是哪裡人,我都說我是台灣人,而且居住地就都很誠實的寫台灣,雖然我住過的地方比他們都多。
- Some studies show a desire to "settle down" others a "restlessness to move".
這其實很tricky,像我當時讀書的時候就美國歐洲住,然後超級想在一個地方定下來的,就不要有漂泊的感覺,然後有ㄧ群很要好的朋友,可是我心裡其實知道我會ㄧ直想要離開,所以當時回台灣之後就買房子,覺得這樣比較有定下來的感覺,但是其實過了一陣子之後,有時候我會有那種很想死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被困在台灣然後我就要老死在台灣了OMG!超害怕的!
我覺得因為TCK吃的苦比較多,所以很容易看不開,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有次就從我家二十一樓往下看,然後覺得如果我就這樣跳下去了ㄧ切的痛苦都解除了。後來當然沒有這樣做啦,但是常常那種很多自己才能夠了解的困擾,還有那種覺得自己很孤獨的感覺,會讓一個心智不堅強的人很想死。